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曾说: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的,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

而教育,就是一种使灵魂转向的技巧,即一种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的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

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且行且歌,我们孜孜跋涉里,就是生命;我们轻盈飞过处,就是天空。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心里有光,全力奔跑的人。

培训纪要

疫情之下,网络之上,2022年12月11日,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项目开启了第六次集中研修,华南师范大学培训基地的全体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十五天紧锣密鼓的课程设置,半个月主题鲜明的各项活动,恰当而适切的输入和输出任务,一下子涤荡了大家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累积的懈怠、混沌的情绪,打印课程表,写出学习计划,调整好自己上网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主动而认真的投入了培训学习。

11日上午,班主任陈燕博士为我们解读了培训方案。华南师范大学培训基地针对于我们每位学员现阶段发展的需求和工作室建设情况设置了本次培训的主题:品牌工作室建设和研究推进。

在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学习中,我们将围绕以下三个目标开展主题研修:

一、品牌工作室建设的目标、路径和策略。

二、品牌课程设计的原理和实践。

三、有效开展论文写作的方法,课题研究的困惑和解决。

在工作室建设方面,陈燕博士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思考:工作室如何提升学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工作室如何提升成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完成工作室成员的发展和提升?工作室如何提升成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设计、开发、实践特设课程?

通过陈博士的解读,学员学习了品牌工作室建设的成功案例,并且认识到自身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欠缺,以及自己在工作室建设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以后的工作和研修中都需要不断矫正和提升。

今天上午的开班启动会,让我们清晰了本次集中研修的培训主题、课程安排和对参训学员的具体要求。同时,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用学习来促进自我成长,让自己成为师生成长的贵人!

下午的课程,是沙培宁主编的讲座《好老师的校本成长》。

沙培宁是《中小学管理》原主编编审。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导师,北京市名校长发展工程导师,著有《情与思:一个媒体人的教育言说》。《中小学管理》基础教育管理领域领军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连续九次入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16年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上的全文转载量居各刊之首。

沙培宁主编的讲座分为两部分:我读好老师和好老师的校本成长。

在第一部分,沙主编提出了自己对好老师的界定:好老师是为师和为人的高度统一;好老师是拥有坚定的积极的人性假设;好老师具有超强的社会感情能力;好老师永远在寻找专业发展的制高点;好老师不断的提升自己学习性实践的水平(包括:深度的他向学习,自觉的我向学习,以输出倒逼输入);好老师一直在进行专业、专注和充满感情的研究。沙主编根据自己深耕教育多年的经验和人脉,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教育家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在沙主任的讲述中:李烈、陶西平、叶澜、李镇西、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王崧舟、于漪等教育大家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再一次恰到好处的呈现出来,在我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图库中,描画了不一样的风格的画卷。我想,这就是学习的魅力和意义,它总是引导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和立场带给我们思考和建构,让我们对教育的热爱不会减退,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的理性和温暖。

在第二部分好老师的校本成长中,沙主编首先提出旗帜鲜明的个人见解:教师的成长大部分是在校内或者具体的说是在教研组内完成的。沙主编根据教师发展比较优秀的学校的样态,总结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学校的特点:有先进的教师管理理念(不把教师当工具,每一个教师都很重要,每一个教师都个性鲜明,教师群体共性鲜明、个性张扬,教师在成事的过程中共同成人);遵循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走进课堂做研究、走出课堂讲故事、依托课堂写案例);形成教师主动发展的教育生态;创设教育研究的氛围,引导教师进行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通过教师发展强化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神圣感。此部分的讲座,借助教师发展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学校在教师发展方面的开拓性、创新性做法,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指引了工作室成员教师发展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大量可供模仿、参考的案例,为工作室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排除万难,相聚云端,名师讲座为我们今后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相信只要我们肯付出、肯学习、肯求变、肯借力,就一定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学员心得体会 中原名师赵明工作室推荐

云上风景异正心做科研

————听沙培宁老师讲座有感

息县教体局教科所副所长黄文敏

2022年12月11日,很幸运,我依托息县一高中原名师赵明工作室,全程学习了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中原名师培训班的第六次线上集中培训。

下午听了《中小学管理》原主编、编审沙培宁的讲座《”好老师的校本成长”》深受启发,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沙老师说的:”让研究真实地发生。有课题≠有研究。”沙老师还说:”有课题没研究的事情太多了。”沙老师说的很对,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真的太普遍了。有的参与了很多课题,甚至是当主持人主持了很多课题,甚至是省级的课题,可是又做了多少研究呢?有的拿到课题结项书了,可是连课题的名称都不知道,这样的例子我不说,恐怕老师看着这该笑了。这是教师的幸事?还是教育的悲哀呀?为什么呢?

沙老师还说:”有的人费了很大的劲拿到了课题,可是根本不去做研究,只是为了结项证书。”是啊,如果大家都做假研究,岂不是劳民伤财?

沙老师还说:”主动研究、主动写作的老师永不倦怠,研究也会上瘾的。”沙老师教导大家要做真研究,做研究型团队。有没有课题没那么重要,要有真研究。

我结合自己主持的两个省级,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次主持一个省级课题,说实话,做课题纯粹是为了晋级用的,虽然也做了很真实的实践和研究,一年下来都在认认真真地实践总结,收集资料,但是缺乏理论的学习和支撑,只停留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层面,所以没有大的突破,最终是获得”合格”的等级的结项。

2018年,参加培训学习,我才第一次听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过专家的介绍,对”核心素养”颇感兴趣,所以就在网上买回林崇德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过仔细研究,2021-2022年主持的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因为紧跟教育前沿,得以顺利结项。

“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机,奋勇前进。”越是形势向好,越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可以说,只有把教育延长为终身学习,不断扩大知识的外延增量、优化思想的内存容量,提升专业化、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承载历史使命、创造崭新业绩。

后记

凡树有根,方能生长;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名师工作室是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在学科教学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的名师队伍,为实施名师带动战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建设起来的。时间这位伟大的魔术师,从不辜负对拼搏者的允诺,从不吝啬对奋斗者的褒奖。

名师工作室又恰如一个人才培养的”磁场”,让优秀的骨干教师在这个磁场中发挥潜能,成长为在本市、本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个性鲜明的名教师。让乔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让星辰在银河里因辉映而璀璨。

仲冬已至,岁月沉香。愿每一个执着的掌灯者,都能等来风雪夜归人;每一个雪中的远行客,都能安然度此冬。

附记

聆听教育经典研读会

《爱弥儿——论教育》心得体会

“我们的⼉童是⼀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就愈⼊歧途。最明智的⼈致⼒于研究成年⼈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们按其能⼒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孩当⼤⼈来看待,⽽不想⼀想他还没有成⼈哩。”我们⾃认为是地看待⼉童,认为⼉童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这个样⼦,其实我们都错了,对⼉童的研究才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我们教育⼈,使他具有⼀定的才能。如果⼀个⼈⽣来就⾼⼤⼜强壮,他的⾝材和⽓⼒,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它们以前,对他是没有⽤处的。……”

这段话点出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让⼀个⼈学会使⽤⾃⼰与⽣俱来的本领,从⼀个废⼈逐渐变为⼀个有⽤的的、对社会对他⼈、对⾃⼰有价值的⼈。要不然,摒弃教育,⼈来到这个世上就毫⽆意义,直⾄死去,没有丝毫曾经⽣存的痕迹。

——教务处 杨宇副主任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与⾃然,或是受之于⼈,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然的教育;别⼈教我们如何利⽤这些发展是⼈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提出的观点,总的概括了教育的形式与⽅式。指出每⼀个⼈都要受的三重教育。”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恃、始终如⼀的⼈,就必须⾔⾏⼀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贯地实⾏这个主张。”对要想成为⼀个有成就的⼈的要求。体现了要提升⾃⾝素质,⾃律、⾃省,要有恒⼼。这种要求拿到今天来也同样适⽤。

——政治组 罗飞老师

“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活中的幸福与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训⽽在于实⾏。”教育使⼈拥有素养,有了⼼理变化、内⼼想法。⽽教育是在我们⽣活过程中悄然进⾏的。”⼈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后怎样保护⾃⼰,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上也能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在于教他如何⽣活。……⽣活得最有意义的⼈,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的⼈,⽽是对⽣活最有感受的⼈。”正适于那句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不如教他点⽯成⾦的⽅法。如何⽣活,是教育的重点任务,教育使⼈认识到,活着只是⼀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去感悟。若⼀个⼈⽆聊地活着,即使活了⼀千岁,⼀万岁,想必那⼈也不会觉得有意义想要再活⼏年。⼈⽣的意义就在于⼈⼀出⽣,上天就已经注定每个⼈平均拥有⼤概⼏年的寿命,为什么有⼈⼀鸣惊⼈,逝世后仍被后⼈念念不忘?为什么有⼈消极低迷,最后悄⽆声息地去了,都感觉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好似他没有来过这世界?⼈⽣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趣,就要看⾃⼰选择怎样的⽣活了。

——化学组 王邦建老师

“凡是⽤襁褓包裹着孩⼦的地⽅,到处可以看到……以及各种各样畸形的⼈。由于害怕⾃由活动会使⾝体成为畸形,结果却逼着他长成畸形。为了防⽌孩⼦们成为残废,⼈们就⽢愿使他们的关节僵硬。”⼈们这些过度的⾏为⼀开始是想要保护婴⼉,但事实证明⼈们这么做⾮但没有对婴⼉成长有任何促进作⽤,反⽽还导致孩⼦长成畸形,起了反作⽤。⾯对这种情况,卢梭指出:应顺其⾃然,任孩⼦⾃由发展,除去⼀切束缚,孩⼦需要的是⽚⾃由的天空。”⼀个孩⼦可以忍受⼀个⼤⼈不能忍受的变化,因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导的,不⽤花太⼤的⼒⽓就可以养成我们给他确定的类型。”所以说新⽣⼉、幼⼉的教育在⼈的⼀⽣中是最关键的,⽽我们现今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点,将重点放在成⼈教育上了。其实,⼈的性格、⽓质的培养形成都在⼉童期,我们应将重点放在⼉童的教育上,使幼⼉形成了健全⼈格,长⼤后⾃然也会成为⼀个我们期望的⼈。

——生物组 程建荣老师

“由明理有识⽽⼼眼偏窄的⽗亲培养,也许⽐世界上最能⼲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热⼼去弥补才能,是胜过⽤才能去弥补热⼼的。”⼀语中地,仔细想想,请那些能⼲的教师真的能代替⽗母的说教吗?⼀个没有爱的孩⼦即使学了很多出众的才华那⼜能怎样呢?他么能快乐吗?我倒觉得还不如⼀个虽然什么知识都没有但⼼中有爱的⼈强得多。热⼼与才能,两者放在天平的两端,必是向着”热⼼”那端倾斜。

——语文组 吕慧老师

“⼀个好⽼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我们要求的头⼀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个可以出卖的⼈。””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必须受了⼀层⼜⼀层教育,⼀直受到谁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为⽌。把孩⼦教给⼀个连他本⾝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的⼈的培养,⼜怎样能培养得好呢?”这⼤概就是卢梭的教育观、教师观了吧。他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将这个职业看作也个很神圣的职业。

——化学组 夏宗艳老师

“只有⼀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的:这门学科就是做⼈的天职。……此外,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师称为导师⽽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他要拿什么东西去教孩⼦,⽽是要他指导孩⼦怎样做⼈。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们以⾏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这种观点我很赞同。不要让孩⼦被动地去学习,⽽要让他们主动地区寻找知识。被动地接受总有⼀天会疲累,⽽主动地寻找将永远是⼀个新奇快乐的过程,将孩⼦的”要我学”的意识转换为”我要学”的意识,孩⼦们⾃⼰发现,⾃⼰学到的才真正是他们⾃⼰的知识。

——语文组 冯远老师

“多给孩⼦们以真正的⾃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别⼈的思想,让他们⾃⼰多动⼿,少要别⼈替他们做事。”卢梭对待⼉童的活动、破坏能⼒的问题上提出了三个准则,这段话是对三种准则概括的思想。卢梭反对认为⼉童的摔物品、破坏东西的表现是因为孩⼦⾃⾝的骄傲与邪恶造成的观点,并举了幼⼩的孩⼦与年迈的⽼⼈都同样是拥有很⼩的⽓⼒,但动机思想均不同的离例⼦来加以说明。卢梭认为,问题不在⼉童⾃⾝上,⽽是出在⼤⼈们对待⼉童教育的问题上。⼤⼈们应该给⼉童以⾜够的充分的⾃由空间,应多让⼉童在应该享有的空间⾥⾃由活动,多锻炼他们的动⼿能⼒,长⼤后才能做个独⽴的⼈。这⼀观点很有意义,在今天亦是如此。现今中国家庭⼤都娇惯着孩⼦,那些⼩公主⼩皇帝们⾐来伸⼿饭开张⼝,家长完全变车⼯内了他们的奴⾪,其实⼤⼈们应该完全放开⼿来,让孩⼦们多动,多锻炼,在温室⾥长⼤的孩⼦⾛向社会也是要接受磨练的。何不让他们从⼩适应这样的考验,培养他们的独⽴意识,⾃理能⼒,以便让他们以后在⾛⼊社会时也能够得⼼应⼿、把握时局。

——化学组 易萍老师

“⼀个孩⼦,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时全⾯发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个时候学说话、学吃东西和学⾛路的。这正是他⽣命的第⼀个时期。在此之前,他同他在母亲怀中的样⼦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任何⼼情,没有任何思想,⼏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觉察不到他的存在: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的⽣命。”

刚出⽣到发育⼀段时间的婴⼉真的是他啊本⾝意识不到⾃⼰的存在的,⽽这时的教育也更为关键。怎样对待他们,怎样为他们提供⼀个舒适、⾃由的⽣活环境,怎样去和他们交流,怎样教他们说话、吃饭、⾛路……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都不简单,卢梭也表明了⾃⼰的观点。每项⼯作都是门学问,都是门艺术,我将努⼒求索,以期得到⾃⼰满意的答案。

——化学组 余洋老师

“我们的⼉童是⼀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就愈⼊歧途。最明智的⼈致⼒于研究成年⼈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们按其能⼒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孩当⼤⼈来看待,⽽不想⼀想他还没有成⼈哩。”我们⾃认为是地看待⼉童,认为⼉童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这个样⼦,其实我们都错了,对⼉童的研究才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

“我们教育⼈,使他具有⼀定的才能。如果⼀个⼈⽣来就⾼⼤⼜强壮,他的⾝材和⽓⼒,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它们以前,对他是没有⽤处的。……”点出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让⼀个⼈学会使⽤⾃⼰与⽣俱来的本领,从⼀个废⼈逐渐变为⼀个有⽤的的、对社会对他⼈、对⾃⼰有价值的⼈。要不然,摒弃教育,⼈来到这个世上就毫⽆意义,直⾄死去,没有丝毫曾经⽣存的痕迹。

——数学组 刘飞老师

今天有幸听了教育家云书院的线上会议,一起重温了卢梭的经典著作《爱弥儿》,会后我又重读经典,下面就几点浅谈我的认知:

(1)榜样的力量

爱弥儿说:”一个教育人的人,必须是一个令人尊敬和敬仰的人,必须是一个值得自己尊敬的人。”他指出精神上的相依,不经让我想到了这几周陪孩子在家上网课的情形。我们家的孩子小学四年级、自控力一般,喜欢摸索些小动作。这次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有时间在家里陪着他一起学习,每天早上我都陪着孩子一起读书,陪着他一起听网课。他学习的时候我就看书、备课、我告诫自己不玩手机,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我发现孩子这三周学习习惯和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善,我想这应该是陪伴和榜样的力量吧。经常听到身边的家长们抱怨孩子不自觉,磨洋工,拖拉、懒散。我有时候就反问一句?对于孩子你又付出多少?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呢?刷手机、打麻将、看电视……学习的本身就是枯燥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自控力差,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一起讨论他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我想远比吆喝,”去、做作业”、”赶紧学习去”、”老师作业做完了吗?”这些更有用吧。

(2)成为一个真正慷慨的人

家里有了二胎之后,我们家经常挂到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就不能让着你妹妹吗?”

今天听到了这么一段话,让我的触动很大。”牺牲自己,幸福他人。大公无私并不适合于教一个人道德,相反,保障个人基本的私人财产或权利,才能使一个人为公、去做道德的事儿。”我们一味的让大宝儿照顾妹妹、包容妹妹、忍让妹妹,往往忽略了他也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他也需要保护和照顾,他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照顾比他小的妹妹,这很多的思想是我们大人强加给他的。昨天,我听完了会议,给儿子深谈了一次,郑重的跟孩子道歉,孩子哭的一塌糊涂,原来,自私的那个人从来都是我们大人,我们从来没有认真的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和需求。

(3)知识的偏见

“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了许多荒唐和

谬误的东西。”我们很多的时候习惯根据我们的经验去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缺少了让孩子动手和试错的机会。有时候想想,错了又如何呢?是结果重要,还是让孩子自己尝试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悟经历更重要呢?

是我们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我记得上次武向平院士指出,30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奥数金牌174块,菲尔兹奖为零。他指出菲尔兹奖的最大特点是年纪,获奖者必须不超过40岁。而科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学习与教育对培养科学家的影响占到了31%,所以现在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我都不急着给出答案,我更加喜欢跟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是动手操作,去寻求结果。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知识获得这一过程。

重温经典,对我自己的孩子教育也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以后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跟专家、大咖一起学习。

——数学组 洪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赞 (0)